在海一方

在海一方 曾經是一家書店
現已進入深層的休眠

書店女子近況-
寫字、閱讀、持續移動

𖤘 [email protected] ⠀ ⠀ 

\ 小日記 /⠀ ⠀  ⠀ ⠀  六月異常忙碌充實,抵達遙望許久的小島,也陸續完成四場主題不同的分享會:在書粥回顧了在海一方的長成與收尾;在小島停琉爬梳自己如何於大地和紙張之間實踐走路僻靜;在紀州庵以靈魂為題,循著書頁上的文字探索生命歷程;...
01/07/2025

\ 小日記 /
⠀ ⠀ 
⠀ ⠀ 
六月異常忙碌充實,抵達遙望許久的小島,也陸續完成四場主題不同的分享會:在書粥回顧了在海一方的長成與收尾;在小島停琉爬梳自己如何於大地和紙張之間實踐走路僻靜;在紀州庵以靈魂為題,循著書頁上的文字探索生命歷程;在最後一場街道案子據點則化身為寄居蟹,笑談把自己打包帶著四處走的緣由。
⠀ ⠀ 
有些場次是面對全然陌生的讀者,有些場次則像同樂會般,久違的朋友們席地而坐、歡聲笑語差點把天花板掀開。
⠀ ⠀ 
每一場分享會結束回到家後,我會重新回想當日的細節,包含從講台觀察到的讀者表情,或是現場提問與事後的回饋,再一次次調整自己。感謝前來的讀者們,更感謝所有書店、空間主人的邀約,讓我能透過這些緣分與互動,不斷學習。
⠀ ⠀ 
⠀ ⠀ 
七月的步調稍微緩和下來,僅安排了兩場分享會。一場是位於恆春(台灣最南端)的紅氣球書屋 ,紅氣球這些年展店速度極快,真的就像顆紅氣球般隨風遠揚,前幾日在街道案子相遇的讀者,說她的書就是在紅氣球華山店購入的!很教人驚喜。前兩次去恆春都錯過書店營業時段,這次,終於能藉新書分享的機緣盡情認識它,好期待。
⠀ ⠀ 
另一場則是在苗栗竹南起點書房,店主梵音說,她因為書本而認識了聖雅各之路、四國遍路這兩條東西方朝聖路徑,未來也想親身去實踐,但在那之前想先聽聽過來人的經驗。上週末在紀州庵的讀書會裡,的確發現有不少讀者對朝聖之路的細節感興趣,想知道自己該做哪些功課、如何安排行程與落腳處、行李該怎麼準備,以及順利走完 800 公里路,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姑且把它稱為懶人包吧,我會在起點書房的分享會裡做較為完整的介紹。
⠀ ⠀ 
⠀ ⠀ 
/
⠀ ⠀ 
也分享近期所去過、非常喜愛的空間。
⠀ ⠀ 
共下咖啡:位在新埤三山國王廟正對面的百年客家夥房內,經營者同為潮州小沐屋書店的店主大樹和 Gary。雖然是老屋子,卻被整理得很好,完全看不出房子的實際年齡。空間裡有一部分是大樹自己的藏書,供店內閱讀;另一部分則是客家、在地文化相關書籍,以銷售為主,同時也跟小沐屋的選書做出區隔。
⠀ ⠀ 
我和朋友都點西西里咖啡,嚐了淋有鳳梨果醬的鮮奶酪、搭配小露吃義式冰淇淋的布朗尼,每一樣都很喜歡,感覺得出大樹和 Gary 對於每件事物的熱情也同樣灌注在飲品與甜點當中。
⠀ ⠀ 
小島停琉 - Linger Bookstore:開書店前就曾因工作關係與店主芃諭聯繫過,後來因為書店同樣開在離島、遊客爆炸的觀光地區,所以常像網友般私訊互吐苦水或交流開店心得。這次小琉球相聚,其實是我們第三次見面而已,但有好多對話在空間裡發生,也從芃的眼睛看向島嶼、看向曾經茫然不已的自己。
⠀ ⠀ 
我沒有去過從前的小島停琉,這次看見的已是搬家後的 2.0,想像著芃所謂的小巧與擁擠,對比此刻開闊明亮的環境,明白另一種必須與觀光人潮抗衡的壓力。但連續兩三日一遍又一遍環島的過程中,確信書店存在之必要──那幾乎是喧鬧公路與街巷中少見且稀缺的寧靜。芃的選書亦非常多元豐富,海洋是不可或缺的主體,並列的則是性別討論、女性書寫、文學與詩、自耕自食、民族和國家、被壓迫的聲音,都是素日裡認識的芃所關心的議題。
⠀ ⠀ 
店內獨有的腦海工作室全系列商品,則讓原本對海龜認識不多的我瞬間成為邊緣海龜迷,也後知後覺發現貓編栗光的《再潛一支氣瓶就好》封面魚群的手繪者正是腦海工作室。
⠀ ⠀ 
紀州庵文學森林:能踏入紀州庵並在此分享新書,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特別且珍貴的經驗,因為它是心中長年仰望的文學殿堂。儘管心裡曾悄悄許願:「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在這裡分享我的書。」但願望成真那一刻,我還是激動地難以言喻。很感謝這份邀約,帶我走進紀州庵文學森林,感受著來到此處的讀者,感受接洽的書店夥伴如何細膩處理每一個細節,感受被用心對待的書。稍稍瀏覽了書架和角落,生命中所有因為書和書店開啟的連結便悉數湧現,後續的分享彷彿也長出一些底氣,穩住原本忐忑不安的心。下一次回台北,想當個安靜的讀者重回現場,再一次感受空間帶給人的力量。
⠀ ⠀ 
基地書店:很重要的臺灣漫畫基地,收納了齊全的本土圖文創作,這幾年以漫畫重新展現的幾部文學經典也在其中,像是阮光民《一桿秤仔》、《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和《獵人們:貓爸爸、李家寶》,整家書店就像一座小型博物館,能快速將臺灣漫畫家、圖文畫家等作品盡收眼底。
⠀ ⠀ 
開店時間很長,也有舒適的座位,能夠點杯飲料,帶著筆電、坐在漫畫堆裡工作(有點幸福啊)。
⠀ ⠀ 
⠀ ⠀ 
⠀ ⠀ 
⠀ ⠀ 
⠀ ⠀ 
⠀ ⠀ 
七月講座筆記────
⠀ ⠀ 
7/6 ㊐ 16:00- 18:00
《洄游,成為海:寫給生命的朝聖日記》新書分享會
 恆春.紅氣球書屋 Le BallonRouge
(屏東縣恆春鎮北門路110巷86號)
⁡⠀ ⠀ 
7/27 ㊐ 14:00- 16:00
循著光前行,徒步朝往繁星遍野聖地:一個人的西班牙聖雅各之路
 苗栗.起點書房 Beginning Bookstore
(苗栗縣竹南鎮中山路168-1號)
⠀ ⠀ 
* 皆須事先報名,請見留言處

今年五月去花蓮時,有特地前往舊書舖子,門口的招牌寫著書店已經二十週年,我望著滿坑滿谷的書,難以想像這漫長歲月裡,多少書籍因此有了流轉的機會,而又有多少人因此找到與他們生命契合之書,甚至在多年以後,因為書而開啟全然不同的生活,活成曾經在書裡仰...
26/06/2025

今年五月去花蓮時,有特地前往舊書舖子,門口的招牌寫著書店已經二十週年,我望著滿坑滿谷的書,難以想像這漫長歲月裡,多少書籍因此有了流轉的機會,而又有多少人因此找到與他們生命契合之書,甚至在多年以後,因為書而開啟全然不同的生活,活成曾經在書裡仰望的人物。

那天拜訪還有一個插曲,當我埋頭挖寶時,陸續有一位客人和一組家庭到櫃台問書,老闆彷彿大腦內建庫存資料庫,不用幾秒便能回答出:「那套書前陣子剛售出,暫時沒有再收到了」、「這本書剩下某某版本,你可以到某一櫃找到」。我回頭再看一眼也許收藏超過上萬冊的書店,以及老闆如何花用二十年的時間,日復一日細心為每一本書整理、上架,賦予它們再生的活力,想到這裡,不禁隔空遞出最深的敬意。

那個週末在花蓮,的確察覺了街區的冷清,週六夜晚不僅是書店,連周遭都安安靜靜。如果你曾經因為爆炸的觀光人潮對花蓮止步,那麼現在正是重新以悠閒步調行走花蓮、好好認識這座城市的好時機。也不妨走進街角一家家書店,透過這些寶藏庫來感受地方的文化深度。

我們是一家21年的老書店。
沒有華麗裝潢,也沒有財團撐腰,
有的只是一本本我們選進來的書,一張張客人留下的字條,一隻陪伴大家的店貓。

但今年,真的太難了。

老闆說:
「如果這幾個月再沒有好轉,可能就要走到盡頭了。」

這不是情緒,是現實。
是每天站在店裡,看著街上的人越來越少、書越來越難賣、成本越來越高的無力感。

如果你也希望這個城市還有這樣一家書店,我們會很需要你幫忙。

這裡是我們用心守著的地方,
希望也一直是你們喜歡回來的角落。

我們還沒放棄——
這幾個月,我們會努力讓書店更好、更溫暖,

只要你願意:

✔ 分享這篇貼文
✔ 帶朋友來看看書、聊聊天
✔ 或是買一本喜歡的書,就能給我們活下去的勇氣

每一份支持,都是給我們撐下去的勇氣。
這家店,不一定要走到盡頭,
也許,還能走出一條新路。

我們還在,拜託你們,也還在。

#花蓮書店
#舊書舖子
#如果你還在乎這家店
#來一次都可能救到它
#花蓮市光復街57號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 觀看過程中頻頻掉淚,覺得台灣一直都很孤單,但在被忽視和打壓的狀態下,島嶼上的人卻依然如此堅毅、勇敢。影片沒有對立或憤怒,而是溫柔的回望歷史和地理位置,剖析台灣此刻的處境,為捍衛民主價值傳達堅定的...
20/06/2025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 ⠀ 
觀看過程中頻頻掉淚,覺得台灣一直都很孤單,但在被忽視和打壓的狀態下,島嶼上的人卻依然如此堅毅、勇敢。影片沒有對立或憤怒,而是溫柔的回望歷史和地理位置,剖析台灣此刻的處境,為捍衛民主價值傳達堅定的信念。
⠀ ⠀ 
我很喜歡其中不容忽視的女性視角,在嚴肅的政治議題下,顯化了中性溫和的力量,娓娓道出和平的訴求──建立在人權之上,而非向極權的武力威脅靠攏。
⠀ ⠀ 
院線上映中,推薦給大家。

從小琉球回來後,心裡又添了一抹藍,也始終難忘 小島停琉 - Linger Bookstore 書店裡令人目不暇給的書牆,知道店主芃諭精心收藏了許多好書,我連續花兩個早晨,重複踱步在書櫃前用雙眼仔細掃描,害怕與寶藏失之交臂。⠀ ⠀  很喜歡最...
19/06/2025

從小琉球回來後,心裡又添了一抹藍,也始終難忘 小島停琉 - Linger Bookstore 書店裡令人目不暇給的書牆,知道店主芃諭精心收藏了許多好書,我連續花兩個早晨,重複踱步在書櫃前用雙眼仔細掃描,害怕與寶藏失之交臂。
⠀ ⠀ 
很喜歡最後帶回家的其中一本,美國詩人 Diana Raab 所著的《狂喜書寫:述說你的故事並轉化人生的 7 個步驟》,書裡提到的練習和覺察,都是我此刻最需要的。剛才隨手翻開一頁,上面寫道:
⠀ ⠀ 
「靈性追尋者(seeker)是走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的人,而自我探索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寫作的過程。一個人要成為一位追尋者,可能是一輩子的事,也有可能是因為發生了某個足以改變人生的事件,例如:一個創傷。我覺得我這一生都是個追尋者,不過當我停下來思索,我想這一切可能始於童年,因為我無法說出來,因此就只能從內在、閱讀和寫日誌來找到平靜與答案。我的追尋也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時期,我當時非常熱愛閱讀傳記和刊載真人真事的雜誌。真人真事的故事提供讀者一種經驗的深度連結,有助於回應追尋者所提出的問題。我們想知道如何走過這條探索的道路,通常會藉由閱讀和傾聽那些已找到道路的人的經驗。這些學習會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 ⠀ 
不敢說自己對靈性是否有深刻的理解和覺知,就像朋友所說,感覺自己像個麻瓜般,在最外圍探索,但願意抱持敞開的心追尋或探問,再將過程所習得的思緒用以對照內心。
⠀ ⠀ 
⠀ ⠀ 
 /
⠀ ⠀ 
今年「開口說話」的機會遞增,儘管這是我過去一直不擅長且恐懼的,但知曉腳下島嶼之寬闊,懷裡揣著《洄游,成為海》,我想克服對群眾說話的障礙,更希望不負曾為它付諸心力的出版社、主編與夥伴,把這本書帶到更多人面前。
⠀ ⠀ 
很感激每一家書店的邀約,讓我得以藉著新書遊走四方。我也盡可能為每一場分享會的主題和內容做出區隔,有時是跟書店主理人討論,有時應地緣、生命的連結來構思方向。這個過程之於我也是一種探索,從環境外在到情感內在,在每一次口說,或回頭傾聽讀者時,將恐懼轉化,一點一點更往內心前進,更貼近創作的本質。
⠀ ⠀ 
下週六,我將帶著新書再度回到台北,前往 紀州庵文學森林 ,但這次比較特別,講座將以「讀書會」的方式進行。截至目前為止,每一次的分享會都是以生命歷程作為引線,將移居、開書店、徒步朝聖之路以及創作的契機縫織串連,而書的內容則留給讀者各自品味。這一場讀書會,我將以書中文字為軸、創作當下的心念為圓,與大家一起俯視朝聖之路的內與外,願藉共讀重回那片繁星原野,仰望內在的光。
⠀ ⠀ 
* 可先閱讀此書,沒有讀也沒關係,帶著一顆開放的心,一起來完成這場紙上的追尋
⠀ ⠀ 
⠀ ⠀ 
▌ #森林書店系列讀書會:影響我靈魂最深的一本書
 時間|6/28 ㊅ 14:00-16:00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 3樓
    (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 107號)
 講者|羅秀芸
 報名|需事先報名,請見留言處

梅雨季來得好晚,卻也將端午後的炙熱一掃而空,空氣涼爽了許多。⠀ ⠀  住在山腳下的樂趣,就是日日觀望著遠方北大武山頂,看積雨雲集結、轉為深灰色,濕潤的水氣撲鼻,雨自山邊滂沱而下,有時往南,有時往北,這幾日正好都需要出門,所以也追逐了幾場雨(...
12/06/2025

梅雨季來得好晚,卻也將端午後的炙熱一掃而空,空氣涼爽了許多。
⠀ ⠀ 
住在山腳下的樂趣,就是日日觀望著遠方北大武山頂,看積雨雲集結、轉為深灰色,濕潤的水氣撲鼻,雨自山邊滂沱而下,有時往南,有時往北,這幾日正好都需要出門,所以也追逐了幾場雨(或是被雨追)。雨落下時,會想起小島那些用力喝水的樹木草葉,以及被雨洗淨後的山林,或從土壤間竄出的新芽和動物們。想著,大家此刻一定都安好吧,於是浸濕的鞋襪也就不那麼令人煩悶。
⠀ ⠀ 
上週末在長濱書粥靜待分享會開始前,被店裡的繪本《雨》深深吸引,雖然當下完全不知道,夜裡將降下連日來難得的大雷雨。《雨》是金鼎獎繪本作家劉旭恭所創作,故事說一個在廟裡長大的小和尚,每天練習寫一張毛筆字「雨」,在慢慢書寫的過程中,煩躁的心得以平靜。小和尚一寫就是二十年,最終在關鍵時刻,將筆中的力量顯化為甘霖,滋養了大地。
⠀ ⠀ 
《雨》無論是色彩或文字,都給人一種「安靜」感,翻讀的時候會默默靜下心來,感受著小和尚的一筆一劃,每一張「雨」字都有不同的力道和筆跡,彷彿也透露著小和尚的生命各階段。劉旭恭在繪本的介紹影片裡說:「你寫的這些字,代表你人生時候的某些紀錄,最後在特別的時刻裡把它展現出來。」寫字是一種創作的陪伴,收錄了每個當下的情緒和靈感,也許是快樂,也許是悲傷,而有天它們會集結成意想不到的能量,帶給你更多滋養。
⠀ ⠀ 
很喜歡它的寓意和那股平靜感,在雨裡,正好適合把它帶回家。
⠀ ⠀ 
⠀ ⠀ 
/
⠀ ⠀ 
長濱雖然在台東,但地理位置和玉里遙遙相望,所以因此去了一趟玉里。
⠀ ⠀ 
上一次跑來玉里是 2012 年,當時我一個人搭火車環島兩週,玉里是其中一站,還見到了傳說中的白鐵光華號,是我這個偽鐵道迷心中的大確幸。如今光華號已光榮退役,連習以為常的藍色普快車也轉型,改以「藍皮解憂號」觀光列車之姿穿梭於山海。花東鐵道好像一條長長的時光列車,載著像我這樣的移居者,在旅行和生活的切換裡,一遍遍穿越青春時期與此刻。
⠀ ⠀ 
玉里又比花蓮更安靜,我循線找到耀威推薦的鴨米鴨片飯,不巧店家連休五日;於是去看神社遺址,從那裡可以眺望被縱谷群山包圍的玉里小鎮以及綠油油的稻田,雖然僅是幾個階梯就讓全身濕透,但非常值得。
⠀ ⠀ 
走踏完便直接出發往長濱,玉長公路同樣教人驚喜,經過安通溫泉、穿越海岸山脈,雲瀑自山巒間傾洩而下,路蜿蜒在綠色的樹海之中,微濕潤的空氣襲來,也預告著傍晚的大雨。幸好抵達書粥時身體和地面都還是乾的,分享會也順利進行。
⠀ ⠀ 
這次聊的主題雖是「一家小書店的再見的練習」,但我在整理簡報時,刻意回到了它的「開始」,此刻回顧在海一方的歷程,有一點恍如隔世,我發現從一開始,所經歷的每個細節就都已是未來的鋪陳──不管是離開,或者其他。謝謝藉由書粥這場分享會,和這次前來的多數陌生讀者一起回顧,也察覺關於書店的軌跡不再僅只屬於我,而是成為了一部分群體的記憶,謝謝曾去到那裡的人,謝謝曾那樣一起愛著一家書店。
⠀ ⠀ 
⠀ ⠀ 
/
⠀ ⠀ 
借宿書粥的陋室一晚,隔日耀威問我早晨是否被熱醒?被熱醒其實是我在屏東的日常,長濱因為更貼近山和海,之於我反而十分涼爽。
⠀ ⠀ 
沒有吃到慕名的小阿姨早餐,但不在預期中去了山裡的小白屋咖啡,見到傳說中很忙的秀蘭,那日她正忙進忙出準備下午的海廢市集。秀蘭的笑聲好像會感染,看著她的大笑模樣,覺得心情也莫名開朗起來。後來我和書粥的輪值店長(她叫 Amber,但她說來到貼近自然的地方,希望改用「魚」這個名字)去吃義式冰淇淋,又在她推薦下獨自前往海邊小巫吃義大利麵,我點了檸檬鮮蔬細扁麵,本就清爽的麵條淋上檸檬汁太好吃!在無冷氣的半開放式環境裡,卻一點暑氣也沒有,真讓人喜歡。結帳時店主說:「我們先前有去過書店噢!」沒想到會被認出來,我笑著回她謝謝。在海一方真的擁有過好多的愛。
⠀ ⠀ 
回程順路探訪了巨大少年咖啡,背包裡有一本讀者轉贈的絕版二手書《曠野的聲音》,好適合作為旅途的收尾。謝謝東海岸,下次見。

\ 小日記 /⠀ ⠀  ⠀ ⠀  這個月,有意識地讓身體動起來。⠀ ⠀  找到離家不遠的瑜伽教室,再一次,讓練習過的身體記憶暫且歸零,專心投入新的環境,像是第一次學習。過程中,不斷為自己僵硬的身體笑場,老師說:「沒關係,每個人的身體柔軟度本...
03/06/2025

\ 小日記 /
⠀ ⠀ 
⠀ ⠀ 
這個月,有意識地讓身體動起來。
⠀ ⠀ 
找到離家不遠的瑜伽教室,再一次,讓練習過的身體記憶暫且歸零,專心投入新的環境,像是第一次學習。過程中,不斷為自己僵硬的身體笑場,老師說:「沒關係,每個人的身體柔軟度本來就不一樣,慢慢來。」
⠀ ⠀ 
在瑜伽墊上,想起與瑜伽的第一次接觸,想起走過的路,想起與身體曾無比親近又逐漸疏離。肌力節節敗退的此刻,突然醒悟,既然我的靈魂不是普通的愛玩與好奇,那麼我是不是應該要努力鍛鍊身體,讓它強壯到足以跟上靈魂的步伐呢?
⠀ ⠀ 
教室的溫度讓人感到安慰,終於,不再只能對著冰冷螢幕單向感受身體的延展。在最後的蝴蝶式裡,眼淚忽然湧出,幸好燈光已調暗,準備進入大休息。老師緩緩敲起銅鑼,這是我的銅鑼浴初體驗,在共鳴中,聽見不遠處安親班孩子們的聲音,由於兩間教室只有一牆之隔,剛踏進教室時,我還擔心會不會很吵鬧,但是當身體開始伸展之後,空間好像就進入真空狀態,與外界隔絕,直到身心靈都鬆開,聲音才再度進來。
⠀ ⠀ 
那個夜晚,在小小的墊子上,初次感受僻靜的能量。
⠀ ⠀ 
⠀ ⠀ 
/
⠀ ⠀ 
義國男子返國、我再度回歸獨居後,開心放縱地連吃了兩週外食,把家附近的小吃店都嚐遍,但是高油鹽與高碳水食物帶給了身體不少負擔。我痛定思痛拎起購物袋,走進超市為自己買菜、煮簡單的一日二餐,並下載了卡路里計算 APP,認真檢視吃進肚子裡的食物。神奇的是,吃了原型食物很快就能感覺到腸胃的運轉,好像有快樂的小精靈在裡面工作。
⠀ ⠀ 
隨著精算,更了解非原型食物的熱量和組成,數字明顯影響了心理,身為幾十年的「早餐店紅茶」忠實信徒,幾日間忽然無法再承受紅茶甜度,起初還會默默帶回家加水、加冰塊,重複兩三次後,終於下定決心從此戒掉。
⠀ ⠀ 
這就是變老的感覺吧。
⠀ ⠀ 
⠀ ⠀ 
/
⠀ ⠀ 
最近追完《苦盡柑來遇見你》,又接著看《請回答 1988》和《我的藍調時光》,其中兩部都以濟州島海女為故事背景,除了稍微窺見海女的生活樣貌外,也忍不住被濟州島吸引,覺得韓國影劇結合觀光行銷非常厲害。
⠀ ⠀ 
「藍調」給我的另一個衝擊是,劇情安排了許多反轉,側寫出每個人的不完美之處。我發現自己在看劇時也會對某個人或某對CP感到不耐煩,但隨著劇情揭露,了解人物性格的養成脈絡後,會忍不住為原先的批判和思考感到汗顏。
⠀ ⠀ 
對戲劇或許是虛構的人物尚且如此,那真實存在於生活之中、身邊的人就更難免了。我們是否有機會能真正深入他人內心,了解其生命轉折,個性、思維如何受到影響?很多時候都只能從片面的互動來判斷,而那絕非百分百的完整。有時候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是不是因為我們也在其中看見了自己?人要直接面對自己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可能會不自覺放大映照在他人身上相同的缺陷,而失去同理的空間和自省的機會。
⠀ ⠀ 
想到這裡,深深為過去也許未能全面了解的人事物、僅以自身視角去論斷喜歡或不喜歡,感到些許歉疚。想起前陣子李惠貞老師分享的薩古魯智慧語錄,當中提到「表達」和「傾聽」,並不是說「表達」不好,而是「傾聽」之於感知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把更多心力著重在感知、認識這個世界,再透過內省,轉化為更有力量的語言,此時的表達才更顯珍貴。願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有敞開的心,有一雙求知與求真的眼睛。
⠀ ⠀ 
⠀ ⠀ 
/
⠀ ⠀ 
五月看了幾個喜歡的展覽,印象最深刻的是高美館《行者十步:蔡明亮》。
⠀ ⠀ 
小時候看蔡明亮的電影,只覺得時間好像凝結,難以意會電影裡的慢,經過十多年,這個慢卻深深吸引著我。慢並不是慵懶或鬆懈,而是顯化對於某樣事物的專注。李康生在行走過程中,因為每一步抬起和放下都要非常慢,所以單腳承受許多重量,身上又披覆著重達三公斤的衣衫,必須在當中取得平衡。行者身體的核心隱隱散發光芒,在周遭汽車、行人甚至水流的「快」映襯之下,給人無以名狀的震撼。
⠀ ⠀ 
也分享在展區裡讀到的詩,來自名為「懺之」的詩人,詩名是〈收拾〉:
⠀ ⠀ 
我們真的應該好好收拾一下屋子
即使這只是租賃的一間普通房舍
即使我們不久便要離開
我們之所以努力的存在
是因為我們需要並渴望美好的生活
⠀ ⠀ 
美好的生活
最基礎的一點便是一目了然
⠀ ⠀ 
如果我們以工作等為藉口去忽略整理房間
那麽我們便與美好的生活失去了擁抱的機會
如果因為房間裡有太多的陳設與物品
我們便要思考與澄清
是否應該放棄無謂的佔有而轉向歡喜的贈予
⠀ ⠀ 
房子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
乃至更廣闊的山林 大地
⠀ ⠀ 
房子潔淨一些
心便潔淨一些
房子空曠一些
心便空曠一些
⠀ ⠀ 
直至虛空為舍
大地結廬
⠀ ⠀ 
" 何處惹塵埃 "
是找到清淨心的箴言
而並不是一個對惰性漠然之人可以信口的偈語
⠀ ⠀ 
如果你已經拋棄了對房子的束縛
我祝福並隨喜
⠀ ⠀ 
如果你己經一無所有
貧窮到只有一顆心
那麼請你不必吝惜
盡情地光明
只有無所住的人
是不必收拾什麽的
⠀ ⠀ 
⠀ ⠀ 
/
⠀ ⠀ 
⠀ ⠀ 
⠀ ⠀ 
⠀ ⠀ 
六月會出現在這些地方──
⠀ ⠀ 
6/6 ㊄ 16:30
一間小書店的再見的練習 feat. 書粥 / 高耀威
- 台東長濱.書粥
- 自由自在的入場
⠀ ⠀ 
6/17 ㊁ 19:30- 21:00
在大地和紙張之間——我的走路僻靜
《洄游,成為海:寫給生命的朝聖日記》新書分享
- 屏東小琉球.小島停琉
- 需事先報名
⠀ ⠀ 
6/28 ㊅ 14:00-16:00
森林書店系列讀書會.影響我靈魂最深的一本書
- 台北.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3樓
- 需事先報名
⠀ ⠀ 
6/29 ㊐ 14:30-16:00
地方的再見練習:島與島的移動,把自己打包帶著四處走
- 台北.街道案子據點(林森北路487號1樓219室)
- 需事先報名
⠀ ⠀ 
* 報名資訊請見留言處

被雨霧和晴日輪流相伴的端午週末,因為朋友關係,去到了新竹的山林中參與一場瑜伽僻靜。⠀ ⠀  出發時,只抱持著「我想了解瑜伽更多,更親近那些花許多時間投入瑜伽的人」,三天兩夜的練習裡,深刻感受到飲食與作息如何調節身心,我們試著一日兩餐,讓伸展...
01/06/2025

被雨霧和晴日輪流相伴的端午週末,因為朋友關係,去到了新竹的山林中參與一場瑜伽僻靜。
⠀ ⠀ 
出發時,只抱持著「我想了解瑜伽更多,更親近那些花許多時間投入瑜伽的人」,三天兩夜的練習裡,深刻感受到飲食與作息如何調節身心,我們試著一日兩餐,讓伸展或靜心順應自然的流動。除了循序漸進緩和地練習體位法,亦學習冥想與梵唱,聆聽瑜伽哲學,並試著將其對應到內在與外在。其中,我很喜歡行為瑜伽(Karma Yoga) 和靜默(Mouna) 。
⠀ ⠀ 
行為瑜伽讓日常瑣碎小事轉化為一種善的連結,因為出於善意和互助,於是端碗盤的手、清掃的手、準備午茶的手、摺疊與鋪展瑜伽墊的手,看起來都充滿了力量,行為所到之處,也同樣覆蓋了能量。
⠀ ⠀ 
在靜默練習中,我們不說話、避免眼神交流、不滑手機、放下書和紙筆,讓自己停留在空白之中。我去走路,但在山林的微小陡坡前卻步,深呼吸,轉頭逃避,試圖跟周遭草木培養感情等等等(走完朝聖之路的那副身體,早已不屬於我) ⋯⋯半晌,才沉住氣,抬起腿慢慢往上走。
⠀ ⠀ 
坡沒有想像中難行,路程比預料中更短,柏油山路很快就走到盡頭。也有其他僻靜夥伴走在路上,為了避免打擾彼此,我盡可能用最慢最慢的步伐前進,那一刻也忽然察覺——還沒往上走之前,我心裡的預設就是「快」,很急著征服山的坡道,於是還沒邁步就感到累,或想像一場大汗淋灕的快走——然而沒有人在追趕什麼,在這裡,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壓力,我也沒有非到不可的地方。
⠀ ⠀ 
慢慢來,保持距離,回顧這陣子所體會、經歷的每件事,不都是為了讓自己慢下來嗎?
⠀ ⠀ 
折返後下起了雨,我回到屋裡,躺在瑜伽墊休息,屋頂鐵皮的交響樂讓我忽然非常想念在另一座森林裡的小屋,那小小的貨櫃,此刻對它的想念遠遠多於它所座落的土地。落雨時刻,屋裡所有聲音都會被蓋過,只剩雨神的敲擊,而它是那麼安穩地承接與防護,我們自己。我開始努力回想,當時究竟有沒有更確切地向它傳達「再見了」的心意呢?包含回顧初始,包含感謝。
⠀ ⠀ 
我想是有的,其實我一直都有跟它說話的習慣,如果房子本身是一個記憶體,那它所儲存的對話容量應該是超載的。我想著這個看似早有準備、實則匆促的道別,意會到⋯⋯那個生命移動歷程過於複雜的自己,在先前每一次離開一個地方時,都是匆匆忙忙的,不管是預知或無法預知,盛大的相聚或是安靜的離別。
⠀ ⠀ 
或許這一次的移動就是一個完整的練習,如我們做瑜伽拜日式,從呼吸、掌心於胸口合十,往上、向下、朝後、回前的高低起伏和延伸裡,找到更內在的連動,複習開始與結束的循環,再接著往下一個回合前進。
⠀ ⠀ 
意識到自己仍會持續遷徙,也許就在不久後的未來,那麼,我能不能從此刻起,就更有意識的進行「如何說再見」?不是為了讓這兩個字更輕易被說出口,而是在每一次道別時,能更溫和的取捨,為內在建構更安穩平衡的支持。
⠀ ⠀ 
謝謝能持續有感知的能力,願將這三天兩夜所學習到的牢記在身體、落實到生活裡,有意識地梳理來自內外的情緒,也為了更健康的身體與心。謝謝這場山林裡的深呼吸。

第二年的 書書果實 市集在笑聲中結束了,昨晚填寫主辦單位晃晃書店提供的「出攤品牌問卷調查」,透過問答又把市集回顧了一遍,我笑說:「好像在交成果報告。」但很開心,能和大家一起完成這趟旅程。⠀ ⠀ 去年我在室內,今年則在戶外,正好完整體驗了兩邊...
21/05/2025

第二年的 書書果實 市集在笑聲中結束了,昨晚填寫主辦單位晃晃書店提供的「出攤品牌問卷調查」,透過問答又把市集回顧了一遍,我笑說:「好像在交成果報告。」但很開心,能和大家一起完成這趟旅程。
⠀ ⠀ 
去年我在室內,今年則在戶外,正好完整體驗了兩邊截然不同的氛圍。室內可以面向閱讀區,看人們悠閒坐臥在木地板,將頭深深埋進書本之中,也看人群朝講座現場奔赴。戶外則伴隨著舞台區的歌聲,少了一點館內的拘謹,可以暢快與讀者們聊書、交流開店和閱讀心得。
⠀ ⠀ 
和上回認識的攤友 Chu's studio 朱朱藝術創作工作室 聊天時,她觀察到:「上一年書店們的選書大致雷同,好像顧慮到市集的主題,今年則明顯有所區分,幾乎沒有重複的書,大家終於『認真做自己』。」沒錯,深深被說中!去年我思考著地點在博物館,對象又以東部學校的師生為主,所以挑選了較多與山林海洋、部落有關的書籍,也刻意凸顯位在蘭嶼書店的獨特性。但這次在選書時,比較專注於自己所想傳達的訊息,眼尖的朋友也發現:「妳帶來的書,明顯表露了妳近期的狀態耶!」
⠀ ⠀ 
這段話讓我想起一位讀者,他在 2021 年冬天來到在海一方,當時他告訴我,開書店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因為店主透過選書,把私密的自己完整攤開來,直面走進店裡的每一個人。」而今年結束營業前,他再度登島、特地來向書店說再見:「其實我本來想問妳,為什麼選在這時候離開?但此刻看完一遍架上的書,我就明白了答案,好像也不用開口問了。」
⠀ ⠀ 
選書是很誠實的事,書店是我的樹洞。
⠀ ⠀ 
⠀ ⠀ 
市集眾攤位中,我印象最深的是 Zoom in Taitung,藍色招牌大大寫著:「臺東地方刊物集合囉!」,有慢食台東系列刊物、縣政府的出版品、海海臺東、都蘭之聲、設計中心的台東慢波,當然也沒有漏掉我所熟悉的蘭嶼雙月刊。這是一家叫「微慢城鄉」的公司,有感於所到之處欲理解地方文化資訊的困難(我到不同地方小旅行時亦有同感),因此他們邀集地方刊物的編輯們齊聚一堂,希望盡可能將紙本匯聚起來數位化,這樣即便刊物因資金困頓或其他因素停刊,也能有跡可循。我很扼腕太晚才認識他們,來不及讓原有的《952 VAZAY TAMO》和《蘭嶼雙月刊》交流共享,希望接手收藏的朋友可以跟他們連線啊(遠端喊話)。
⠀ ⠀ 
另一個很喜歡的攤位是 #田中の日文本屋,他們帶來東京 Nijino 繪本屋的精選繪本,其中一本是食育主題,藉著孩子與小牛的對話理解「漢堡排是如何製作而成」,書名乍聽之下很驚悚,內容卻相當溫柔逗趣,透過飼養到宰殺的旅程讓孩子認識食物來源,進而更珍惜食物。還有一系列精彩的 Zine 讓我瘋狂,是由一群喜歡台灣的日本創作者所編製,有台灣小旅行介紹、生活物件收錄(像是我們熟悉的浴室磁磚或鱷魚牌蚊香,平常在身邊花花綠綠的東西,都是他們關注並仔細收藏的藝術品),我入手的是《欣賞台灣的熱帶植物》,記錄街邊、公寓陽台的植物景觀,很適合散步時用來做對照。
⠀ ⠀ 
⠀ ⠀ 
市集裡也和一些許久未見的朋友們重逢,話家常、分享彼此近況;有些是曾有一面之緣的人,看著他們從本職切換到其他身份、做著更喜歡的事,心裡也默默為他們開心。我的攤位鄰居是 都蘭-足渡蘭/鄉村.手作.手工皂/,已經聽聞品牌許久,終於因地利之便有了接觸,很喜歡檳榔、菸草、小米酒這三款,打破某種不健康迷思,認識這些天然植物的優點。更欣賞他們沒有多餘包裝,友善環境之餘,可以實際撫觸和感受香味,我買了小米酒和觀望已久的海鹽皂,很期待使用。
⠀ ⠀ 
因為經常是一個人出攤,以往參與市集時,很難有較長空檔能到處逛逛,但這次抱持著好好把握的心態,運用破碎的時間離開攤位,竟也拚湊著把市集逛完。除了驚嘆晃晃書店的號召力,也對攤商們的創作力十分佩服,此外,終於見到平時只能從社群聯繫的部份書店,面對面聽著他們的故事、選書和在地刊物,心也跟著獲得了滋養。
⠀ ⠀ 
這次更見到資深的創作者徐玫怡、李瑾倫,雖然沒辦法入場聽講座,但在各自攤位聽她們介紹作品,以及理解作品想捍衛的理念和推廣的行動,讓人忍不住支持。玫怡老師帶來絕版「莫惹台灣」毛巾,在草地上引起熱烈騷動;而瑾倫老師的 無尾香蕉動物學校 以友善動物為初衷,透過創作結合「友愛動物」,推廣由孩子作為起點的動物教育,希望大家都能一起來關注。
⠀ ⠀ 
⠀ ⠀ 
最後想謝謝當天來到攤位對話的讀者和朋友們,有對書店未來的祝福,也有對於《洄游,成為海──寫給生命的朝聖日記》的感想和回饋,現場給了我許多措手不及(?)的感動,謝謝你們告訴我,謝謝一切交流。

18/05/2025

謝謝 晃晃二手書店、謝謝 書書果實 的所有工作人員和協力夥伴,讓我們擁有難以忘懷的兩日。延續第一屆的感動,在第二屆裡,感受到更深層的連結,更緊密的支持,來自「閱讀」的力量。
⠀ ⠀ 
此刻已再度繞行南迴、回到家中休息的我,讀到這一篇,腦裡瞬間浮現館場內和屋簷下一個個忙碌奔波的身影,而主持人 Osan Karo 連兩日精彩的控場聲音彷彿仍在耳際迴盪。
⠀ ⠀ 
過幾日再慢慢整理這次的出攤心得。
想先說聲謝謝,謝謝能成為其中一份子。

我很喜歡搭乘台鐵東部幹線,這些年因為移居和工作的關係,經常在台東台北兩地往返,所以很依賴這條沿著山海前行的鐵道。搬回屏東之後,搭火車的頻率沒有減少,反而多了一段南迴線,可以盡情看海。⠀ ⠀ 藉著雨樵懶人書店的講座邀約(謝謝店主少琪),上週洄...
08/05/2025

我很喜歡搭乘台鐵東部幹線,這些年因為移居和工作的關係,經常在台東台北兩地往返,所以很依賴這條沿著山海前行的鐵道。搬回屏東之後,搭火車的頻率沒有減少,反而多了一段南迴線,可以盡情看海。
⠀ ⠀ 
藉著雨樵懶人書店的講座邀約(謝謝店主少琪),上週洄游至想念的花蓮。好久沒有拜訪後山了,上一次好像是五年前、書店還在籌備的時候。記憶中的花蓮是比較喧囂的,總有遊覽車穿梭在街道,一走出火車站就會被人潮和各種招攬的音量淹沒。但這次很不同,花東大震一年後的此刻,市區仍處於一種安靜狀態,對我這樣的遊客而言十分舒服,但也能夠想像店家們少了觀光客後營運的艱難。
⠀ ⠀ 
在花蓮待了兩日,沒有特別去其他地方,就只在書店裡,一家逛完再去下一家,從市區一路到新城,最後是壽豐。自己也開書店時,逛各地書店的感覺比較像是「觀摩」、「學習」,藉由觀察別人的空間和氛圍,吸收並思考還可以怎麼調整、精進自己的經營型態,但也因此倍感壓力,有段時期看到書店還會默默繞走,不敢踏入。現在終於可以把這些壓力都拋開,單純地去感受一家店所要傳達的訊息,甚至能坐下來靜靜讀完幾本書、喝一杯咖啡。
⠀ ⠀ 
很喜歡這個階段,在路上一直想著:「好感激有書店的存在」,讓我在一座久違的城市裡有熟悉的港灣可靠岸。
⠀ ⠀ 
在雨樵的分享會裡,有位讀者的回饋更讓此趟花蓮行充滿意義,她提到作品本身動人之處在於「真實」,已完成的作品經由作者口述,不是「重複講一段故事」,而是「讓文字再次活了起來」。她也從書或現場所提及的「歸零」與「歸屬」循線找到正在追尋的人生課題,並回應自己:「這些問題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標準答案,……就算我們還在尋找,也沒關係;就算還無法定義自己,也不是迷失,而是在成為。」
⠀ ⠀ 
我把這些文字分享給主編,我們都激動不已,一本書能夠裡裡外外被完整接收,對創作者而言是莫大的幸福。謝謝讀者帶我看見比「創作」本身更巨大的事物,更期許自己在未來每一段路與每一次書寫當中,都不忘「真實」。
⠀ ⠀ 
⠀ ⠀ 
⠀ ⠀ 
在花蓮看見也聽見關於 #書流花蓮 的串連,文化部這幾年的補助,讓地方的書店在某種程度上茁壯起來,不再只能終日孤軍奮戰。書流花蓮的型態將花蓮劃分為北、中、南三區,各區由一家書店代表統籌,輪番展開走讀、講座、工作坊和市集等,現下書店們正摩拳擦掌為明年作提案,很期待看見一個又一個充滿新意的企劃在各地開展。
⠀ ⠀ 
屬於台東的書店串連 #書書果實,也即將在下週末舉辦,如同去年,結合書市集與博物館日,地點就選在室內外兼併的史前文化博物館,共有 16 家書店、6 間出版社和 2 位作家出攤,同時也有藝術文創、在地餐飲、學校與地方創生品牌共同響應,在海一方也是其中之一。
⠀ ⠀ 
本來期待今年可以單純當個逛市集的讀者就好,但書店人的血液持續在身體裡流動著,又曾經是東海岸書店的一份子,錯過實在太可惜。除了讓書店快閃現身之外,我也邀請了蘭嶼的手作品牌字遊島語加入,讓選書沾染一點屬於夏日小島的氣息(店主夏琳寄來要賣的書籤和飾品好美,都想偷偷預留給自己啊)。
⠀ ⠀ 
下週末,我們台東見。
⠀ ⠀ 
⠀ ⠀ 
◦◜ ​ ​𝟓/𝟏𝟕 ꜱᴀᴛ. - 𝟓/𝟏𝟖 ꜱᴜɴ. ​​ ​ ◝ ◦
#臺東 閱讀市集品牌 書書果實第二屆 𝙘𝙤𝙢𝙞𝙣𝙜 𝙨𝙤𝙤𝙣.ᐟ
➔ 70 攤 書店串連 ྾ 書服閱讀 ྾ 書菜品嚐 ྾ 學校出攤
➔ 60 場 展場說書 ྾ 秘寶解說 ྾ 手作教室 ྾ 戶外演出
​⠀ ⠀ 
日期|114/05/17 ㊅、05/18 ㊐ 10: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東市博物館路1號)
主辦單位|晃晃二手書店
協辦書店|台東三省堂、地下書店、在海一方、池上書局、故事就要開始了、海和 日常・生活提案所、家家酒書房、街角書店、種子樹屋、檔案室書店、鯨魚老師的自然書房 EcoIdea、島嶼東方/在鄉下生活的日子
獎勵單位|文化部

\ 小日記 /⠀ ⠀ ⠀ ⠀ 有天晚上,我們分享彼此「年輕時喜歡的歌」,聽著截然不同的曲風、感受著年代差異。義國男子找出他曾經著迷不已的樂團,並事先打預防針:「他們很怪噢,我以前喜歡很奇怪的音樂。」腦裡立刻浮現某張他年輕時的黑白照片,一身龐...
01/05/2025

\ 小日記 /
⠀ ⠀ 
⠀ ⠀ 
有天晚上,我們分享彼此「年輕時喜歡的歌」,聽著截然不同的曲風、感受著年代差異。義國男子找出他曾經著迷不已的樂團,並事先打預防針:「他們很怪噢,我以前喜歡很奇怪的音樂。」腦裡立刻浮現某張他年輕時的黑白照片,一身龐克重金屬裝扮、叛逆且厭世的輪廓,我趕緊為耳朵做好防護,準備迎接一場震撼。沒想到播出的音樂曲風跟想像中完全不同,而且很喜歡,聽著聽著想起 my little airport,又想起張雨生,最後不知怎麼連結到七匹狼〈永遠不回頭〉,然後拉回正題,從 YT 裡請出伍佰:「這是我最喜歡的歌手。」
⠀ ⠀ 
每個人只能推薦三首,三首伍佰太難了,一定要有〈被動〉和〈淚橋〉,第三首交給隨機輪播。我們起身收拾出門的行囊,音樂繼續滾動於空氣中,壓軸播放的是李宗盛〈給自己的歌〉和張雨生〈大海〉。我在畫面那片無聲的海浪裡停下動作,這首歌小時候不熟,長大後在海邊的部落裡反覆聽啊聽,直到離開了,才終於聽懂。
⠀ ⠀ 
⠀ ⠀ 
/
⠀ ⠀ 
愚人節後兩日開始感冒、鼻涕倒流、咳嗽,咳了一週去診所報到,才發現支氣管已經發炎,醫生開了重藥,交代吃完仍要多休息,不會那麼快好。等到月中,喉嚨好不容易修復,身體各處卻輪流罷工,盛大進行名為生病的接力賽,好友說:「因為她知道妳身心終於放鬆,可以安心的病痛一場。」就像從前每一次離職一樣。
⠀ ⠀ 
⠀ ⠀ 
/
⠀ ⠀ 
四月的尾聲是為義國男子送機,這幾年總是這樣,接機送機,努力習慣出入境的節奏,時差轉換,獨自生活與兩人相處,起居和飲食的重整,有時羅馬有時台灣。臨行前我笑說:「這是第一次,你飛抵羅馬時我已經回到家。」以往我們在同一時間各自出發,通常他到家了,我仍在海的一端滯留、等待風浪冷靜下來,這次不必再跨越一片海。不過我還是耽擱了,因為貪戀展覽,所以在台北自主滯留。
⠀ ⠀ 
台北當代藝術館近期的展覽主題是「No Language」,策展人黃彥穎說:「創造性在每個時代皆有其掙扎身影,如同我們眼前的困境之一,是來自於高度媒體化所帶來的『過多』,演算法迎合偏好,使我們意識到很多可能,但卻不見得體會更多事物。
……因為『過多』,我們總意識到自己太慢,對身體力行感到猶豫,嚮往著汗水,卻期待能在趕場中將熱情微波。因此,我們追劇不追問,最終進入了一種自我想像的沖刷,成為反被 AI 訓練的模型。」
⠀ ⠀ 
於是藝術家們試著「在語言系統裡成為他者」,以身體探索、創造、解構和重組,在這些看似無須以語言贅述的創作裡,我卻仍醉心於導覽語言(或文字)所給予的詮釋,而被藝術二次感動,像是參展者之一何彥諺對於作品《席地而坐》的描述:
⠀ ⠀ 
「如何觀看一段回憶?回溯成長經驗中臨時社群的集結,在擁擠觸感與混雜氣味的背後,是一個包容任何事件發生的場景。
……空間中的痕跡像是暗號,隱隱觸及情緒的一角。作品借用特定場域的材質肌理,透過重組空間經驗,處理個人於臨時社群狀態下的身體記憶,以及容納於公共空間裡人事物的註記,那些看似不相干的細小片段背後潛在的關聯,描繪事件下何以形塑出整體。」
⠀ ⠀ 
反覆咀嚼了文字,對照了近期在社群紛紛擾擾中無處安放、慌亂的心,竟得到了久違的安慰與寧靜,想起兩年前的《大翅鯨在……》夢游聯展,我們的策展人小五引言:「豐收不在於表層的物質裡,當我們平等與其他生命體連結在一起時,一次對話、一場相遇、一個過程、一次行動、一種存在的方式、一種公共性參與,就能跨越種種藩籬,真正體驗到自由和開放。」
⠀ ⠀ 
像是麵粉過篩般,這段時日身體與內在的紛亂終於一一從篩網掉落,生活回歸平靜。回到家後拆了幾個從遠方來的包裹,把厚重的祝福妥善收放,對所經歷過的混亂和失序充滿感激,謝謝再度進階的生命。
⠀ ⠀ 
⠀ ⠀ 
/
⠀ ⠀ 
勞動節這日終於做了遲來的身體大勞動,將搬家時郵寄的四箱書、四箱雜物打開,一一上架歸位,此刻借以安身的一方小角落,竟能完整收納我生命的全部,多年的斷捨離成果讓我清楚記得自己擁有的所有物件──來自誰、何時、何方──也記得最近一次使用是什麼時候,決定留在身邊的原因等。喜歡此刻的簡單,喜歡書架上的每一本書,喜歡一張張明信片上的問候和祝福。
⠀ ⠀ 
⠀ ⠀ 
⠀ ⠀ 
⠀ ⠀
⠀ ⠀ 
近期講座、出攤消息──
⠀ ⠀ 
5/3 ㊅ 14:00-15:30
《洄游,成為海:寫給生命的朝聖日記》新書分享
- 花蓮.雨樵懶人書店
- 費用 200 元,須事先向書店報名(見留言處)
⁡⠀ ⠀ 
5/17 ㊅、5/18 ㊐ 10:00-17:00
進入書書果實世界|獨立書店X博物館日書市集
- 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在海一方將與小島的手作品牌 字遊島語 共同出攤

上個周末很謝謝 小沐屋書店 的邀請,讓我能在擁有童年回憶的街區回顧母親、回望生命歷程。那日早晨騎車出門經過媽祖廟,才發現竟然是媽祖生日,選在這樣的日子回潮州分享,好像也倍受祝福。⁡⠀ ⠀ 也很感謝前來參加的讀者,在人群中看到一個熟悉面孔,是...
25/04/2025

上個周末很謝謝 小沐屋書店 的邀請,讓我能在擁有童年回憶的街區回顧母親、回望生命歷程。那日早晨騎車出門經過媽祖廟,才發現竟然是媽祖生日,選在這樣的日子回潮州分享,好像也倍受祝福。
⁡⠀ ⠀ 
也很感謝前來參加的讀者,在人群中看到一個熟悉面孔,是去年已在嘉義渺渺書店參與過新書分享會的朋友,我又驚又喜,很珍惜這份溫暖的心意。會後收到了一些共感與回饋,有位讀者說:「身為一個新鮮的母親,我會希望我的孩子,不要把我視為生命未來的傷口。」
⠀ ⠀ 
對於剛失去、或失去已久的我們來說好受用,我會銘記在心。失去是一輩子的練習,與悲傷共存也是,但更重要的是,記得原諒自己。
⠀ ⠀ 
謝謝那一日。
⠀ ⠀ 
⠀ ⠀ 
(選一張不知道為什麼而笑但好開心的照片)

Address

Lanyü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在海一方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在海一方:

Share

Category

▍老派女子的老派實踐

常被朋友說我是個老派的人,聽著不屬於自己年代的歌,堅持手寫書信,無法習慣雲端行事曆,隨身攜帶著厚厚筆記本收納工作與日常,拍底片,偏好拘謹的交談。這樣老派的人,開一家書店好像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是的,我要開書店了。

說出這句話時,胃還是忍不住翻攪了一陣,感覺不太真實。去年夏天,我走進一個命定的樹林,環顧四周,想像著未來。自12月開始整地起算,長達九個月漫漫時光裡,書店從無到有、從外觀到內裡,一點一滴建構了起來。

為什麼要開書店呢?